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内蒙古磴口探索太阳能生态产业链

来源: 第一财经作者: 董鑫 日期: 18.08.20

  “我以前是失地农民,现在在这里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和老伴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不用找孩子们要钱花了。”内蒙古磴口县的张耀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片光伏电站就是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打造的国内首个光伏治沙项目。该项目是利用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以及充足的光照优势,探索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途径。

  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

  磴口县地处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头,全年日照小时数在3100-3300小时以上,属于我国太阳能富集区域,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的发展太阳能产业的重点地区。这座炙手可热的“金色富矿”,一开始便成为能源企业逐鹿的战场。

  磴口县另一大重点任务是防风固沙。磴口县工业园区负责人袁海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磴口在未治理前的植被覆盖率为8%。为了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当地造成进一步影响,防风固沙成了磴口县政府的重要任务。

  “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之下,2012年,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率先与我们签下了光伏治沙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袁海文说。

  光伏组件本身就具有挡风防风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动。站在项目光伏场区一眼望去,成片的光伏组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俨然一块块挺立的“挡风板”。项目的建成,意味着1000多亩沙漠土地全部装上了光伏组件,犹如防风铠甲,其治沙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磴口光伏项目全年利用小时数近1800小时,远超全国平均值。“清洁电源接入蒙西电网直接就地消纳。”袁海文说。

  光伏板下藏绿洲

  光伏组件下面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

  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在光伏组件下面铺设了粘土和牛粪,将土地整理完成后,在光伏板之间种植了800多亩苜蓿、沙蒿等防沙植物,并铺设滴管设备,使沙漠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77%,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和绿化环境。与此同时,在场区外围又种植了100米宽的防护林,用现梭梭、花棒、柠条等植物将沙丘全部固定,结束了沙流动对环境、交通的破坏。

  “沙漠+光伏+设施牧草”的特色种植模式,在固沙绿化、阻止沙漠化蔓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磴口项目每年还可节约标准煤约2537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3023吨,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多家企业纷纷入驻磴口工业园区,集光伏发电、现代牧业、沙草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太阳能生态产业治理示范基地初具雏形。

  第一财经从磴口工业园获悉,目前已有国家电投、国电、国华、蒙华、青岛昌盛共5家企业落户磴口工业园区,建成光伏发电规模200MW,实现产值2.9亿元,产业税收4300万元,解决就业700余人,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60吨,减少煤耗130万吨。

  磴口乌兰布和沙漠百万级光伏治沙基地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分为三期,总建设规模300万千瓦,占用沙地9万亩。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年发电量18亿度,实现税收1.2亿元。

附件:

Copyright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19531号-1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