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聚焦->和聚众力创新未来->创新实践

“人”是创新的关键
来源: 新闻中心作者: 日期: 19.08.26

  编者按 来自系统单位的24个创新团队用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智慧、创新行动,凝结出令人骄傲的创新成果,在集团公司创新大会上受到表彰。我们从中选取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用铅字去寻找他们的创新密码,感悟他们一路走来的创新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创新背后的故事。

  创新团队:集团公司2018年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电力明华电力《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控制策略研究及典型机组控制功能设计》研发团队

  团队成员:姚峻、祝建飞、李林、侯新建、沈建峰、归一数、胡金伟、朱宇新、张薇

  创新密码:多少次反复求证,只为一个设计参数能够科学合理;多少次通宵达旦,只为一个试验方案完善可靠;多少次汗如雨下,只为一个零部件安装精准无误;多少次异地奔波,只为一个设备到场安全准时。

  获奖绝不是偶然

  吴周晶 李群

  二次再热技术对于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来说有着更高的热力循环效率,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2012年,上海明华电力与华东电力设计院等单位强强联手,共同攻关国内的示范工程,开始了二次再热机组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之旅。

  技术团队一成立就迅速进入状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入手,自主研发适应二次再热机组特点的控制策略。制定了重点研究计划和关键技术路径,重点针对国内示范项目,制定了一整套可工程实施的控制策略,完成了应用于示范项目的完整控制逻辑图,极大地促进了二次再热机组在我国的工程落地,相关技术也陆续成功应用于多个二次再热工程项目,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均非常可观。

  在项目攻关期间,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争分夺秒、卯足了劲。姚峻不巧脚踝严重受伤,但他却“因祸得福”获得潜心研究的宝贵时间,把大量的控制构思化成了一张张有价值的逻辑图纸,这也是该项目成功的核心所在。现场经验丰富的祝建飞,家属早已习惯了他的“间歇性失踪”,对他的事业也是全力支持。该项目时间跨度长、工作强度大,项目组每个人不得不“频繁切换频道”。

  就是这种精神,技术团队取得了两级再热汽温的控制、全工况全自动的高中低旁路控制、汽机冲转参数精细化控制、适应二次再热的抽汽回热控制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在《中国电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还受邀在韩国济州举办的第20届亚太电协大会上作专题报告。

  二次再热控制团队是明华电力科技工作者们崇尚技术、刻苦钻研的一个缩影,明华人不畏困难、辛勤奉献,继续坚持着“超前性思维、产业性发展、实用性成果”的科技发展理念。

  创新团队:集团公司2018年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核工院《大型先进压水堆核岛厂房抗震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团队

  团队成员:葛鸿辉、袁芳、褚濛、黄小林、黄江德、王晓雯、丁振坤、程书剑、杨杰、马云飞、王凯、曹舟、田华、孙渝刚、勾鸿量

  创新密码: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或许就能成为今后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就是诗两行

  程书剑

  核电厂隔震抗震技术和核电厂抗飞机撞击都是夏祖讽大师、葛鸿辉大师领衔的上海核工院“核岛结构分析与设计创新团队”的重要成果,多名主要研究人员同时参与这两个课题的研究。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岛厂房抗震分析”只是“核电厂抗震分析”领域的一个部分,“屏蔽厂房抗大型飞射物撞击设计改进及效果评估”也只是“核电厂抗飞机撞击研究”课题组所从事的科研创新工作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个团队,与创新同行,敢于变革,励精图治,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们与时代同行,紧扣脉搏,克难攻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就拿其中一个项目来说,抗飞机撞击分析曾是上海核工院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西屋对这方面的技术迟迟不肯技转,课题组组长葛鸿辉赴西屋参加技转培训时,以为通过这次培训可以解决在飞机撞击课题中遇到的难题,所以非常乐观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关山三万里,受命赴远夷。

  浮桴冰海上,晴空碧如洗。

  故园路漫漫,何劳泪沾衣?

  功成奏凯日,壮怀酬知己。

  ——《受命》

  但在西屋的6个月里,与飞机撞击相关的技转工作却受到层层阻力。只好一方面通过技转途径索取跌落撞击分析报告、抗震验算LS-DYNA核岛模型等资料,一方面和国内同事一起继续自主研究工作。那时候的心情和不安就像一团火焰,把抑郁和愤怒燃烧成了自主研发的能量——

  常怀忧国志,夙愿未敢移。

  晨兴习新技,夜阑犹不息。

  越王三千甲,汉武羽林骑。

  所谓名世者,苦心成孤诣!

  ——《奋战》

  大家都知道上海核工院有一本《夏迪日记》,其实这个课题组也有厚厚一叠调试笔记。他们进行了数千次撞击运算,通过与国外试验的反复对标逐步摸清了数百个控制参数的设置方法。这个过程十分枯燥,有时候让人抓狂。比如在计算过程中,一条用于计算合理性论证的内能统计曲线总是中断,课题组坚决不放松要求,几个小年轻折腾了两个多月才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例子在这个团队频繁上演,比比皆是。

  在这几年中,课题组通过刻苦的自主研究,突破了核电厂抗震分析、撞击荷载曲线确定、飞机模型建立、RC和SC屏蔽厂房高度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混凝土随动强化本构关系设置、接触算法设置等技术难关,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秘密体系,提升了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技术积淀,是自主创新项目的源泉。对现有屏蔽厂房的防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急切的命题。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或许就是以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组长葛鸿辉说道。

  创新是一种重生

  段俊婷

  创新团队:集团公司2018年度科技奖二等奖国核锆业《锆合金挤压管坯内外表面处理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成员:高博、胡旭坤、张明祥、王练、段俊婷、尹建明、孙国成、王明艳、安益同、李晓珊

  创新密码:科学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源动力。

  当前,国内在役核电站、核动力装置所用的锆合金管坯全部依赖国外供应商,若要打破产品壁垒,建立我国完备的锆合金管坯生产线,实现核级锆材国产化与自主化,解决挤压管坯内、外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势在必行。

  2013年,国核锆业“锆合金挤压管坯内外表面处理技术研究”项目组正式成立,共10名成员。为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项目组给自己取名为“绝迹重生”。

  万事开头难,他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挤压管坯内表面绗磨磨石国产化。起初国外对国核锆业是“援助”的态度,后来随着进口设备保修到期,再加上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逐渐苛刻,进口磨石不仅采购周期增加了6个月,采购成本也屡屡增加,给企业生产成本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如此形势下,小组人员并没有退缩,他们开始一点一点研究磨料磨削领域技术难题,一步一步走出国内此前锆材绗磨磨石研究无人区,并且通过专利检索分析、调研国内技术、多次讨论方案、反复绗磨试验、最终确定制备工艺,终于成功制备出国产金刚石磨石。

  一旦项目研究有了突破口,需解决的难题更是接踵而至——掌握锆合金挤压管坯壁厚偏差修磨问题。为此团队成员起早贪黑,不顾家中嗷嗷待哺刚出生的婴儿,奋力在一线,“白加黑”连轴转扎根现场。针对管坯壁厚修磨高度依赖操作人员丰富经验的缺点,充分借鉴其他行业经验,突破应用领域,将国外人工修磨,改为自动修磨,一鼓作气的拿下这一难题。接着通过再创新,研发出挤压管坯尾部短冲程绗磨程序,“变废为宝”,将挤压缩尾充分利用,又解决了锆合金管坯成品率低的难题……

  经过四个春夏秋冬,小组成员不断通过工艺优化、装备创新、工艺稳定性验证等复杂的过程,绝迹重生,成功开发出了“锆合金挤压管坯内外表面处理技术”。该项目实现了锆合金TREX管坯制备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国产化难题,并实现了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该技术相对传统表面处理节约成本45%,近一年半为企业节约成本744万元,并且可将TREX管坯成品率提高3%至5%,增加效益558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2万元。同时技术生产效率提高62.57%,人工成本节省74.6%、动力费用降低29.75%。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300MW堆、AP1000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堆型管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管坯约310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锆材战略物资的利用率,促进了稀有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电阻不了我的变

  孙旭

  创新团队:集团公司2018年度科技奖二等奖山东院《复杂地电结构电阻率的模拟推演及应用研究》研发团队

  团队成员:孙旭、王基文、卢晓东、杨庆义、王毅、王强恒、刘浩、于生飞、刘灿、张贵秀

  创新密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成事。

  “电阻率”是岩土的一种重要电性参数,在防雷接地、基础防腐、通讯保护等方面应用广泛。它具有非常“善变”的个性:随着内外部多重影响条件的变化,电阻率在同一场地的不同时间段获取的视电阻率值,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变化。这让我们的电力工程勘测人颇感头疼,对安全、设计、工程造价及相关设施建成后的长期运行维护构成较大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揣摩电阻率多变的“性格”,敢为人先的山东院成立了这样一个创新团队,专攻“复杂地电结构中电阻率的模拟推演及应用研究”。他们执着钻研了三年,通过大量物模、数模、现场试验及场地验证试验,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

  他们研究了浅地表不均匀体对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影响,并对土壤在-20℃至20℃温度下的电阻率变化规律及湿度随气候变迁的电阻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校正方案;

  他们结合传统的噪声滤波算法以及浅地表不均匀体对数据影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异常压制方法;

  他们针对国内外解译软件的不足,通过创新算法与模型设置,编制了迭代次数与收敛性更好的解译软件;

  他们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分析,寻找出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测试电阻率值之间及视电阻率测试值与真实电阻率值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拟合经验公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极大数量、持续不懈的工程验证试验,他们还原了复杂地电结构中各类电阻率值间推演转化时的数值真实性,形成研究成果分析报告,并通过编制模拟计算软件及研发测定仪器样机将成果固化,广泛运用到工程中。“电阻率温度、湿度校正,复杂地电条件电阻率正演模拟及基于有限单元反演解释等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国内外知名工程院院士、专家教授、工程勘察大师们给出的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