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穿越风光资源管理时空

来源: 作者: 日期: 19.04.12

  风、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清洁的馈赠。可大自然又是偏心的,地域不同,风、光资源亦不同。可,这也无妨,正是这不同,有了万物的差异之美,给予了人类不断探索“智慧用能”的动力。

  在人口密集的浙江,通过分布式光伏将屋顶之光转换为电;在鱼米之乡的江苏,在湖中高架光伏板,演奏“渔光曲”畅用光能;在风光无限的张家口,在山顶架设风机在风机脚下布设光伏板,“风光共舞”让电能源源不断输出;在青海和内蒙古,通过在戈壁荒滩上打造蓝色光伏海洋,将优质风、光资源用的淋漓尽致……

  “ 渔光互补” “ 风光互补”“水光互补”,无论是听上去还是看上去都很美,可现实是,这些新能源电站大多地处偏远,对于常年值守的员工来说,目之所及皆光伏板带来的是审美的疲劳、是远离家人的思痛;对于维检人员来说,这是大海捞针般的寻找、是工作效能不能提高的主因;对企业来说,这是管理成本的增加,是高效开发新能源的掣肘。

  “善”用能者,必须善用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度发展,集团公司在用电侧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企业跨界合作,探索光伏领域深度智能化路径, 创新推出新能源区域生产运营中心(简称:生产运营中心)建设,运用5G技术,对新能源电站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五遥”管理,推动新能源产业全面智能化升级。

  “坐在呼和浩特的生产运营管控室内,就可以看到相距400公里外巴彦淖尔地区哪个光伏场站的哪块光伏板出现了问题,一个电话从发现问题到消除缺陷用时最短约为0.56小时,7个人可以管理12万千瓦的光伏电站,这生产运营中心像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呼和浩特生产运营中心工作人员郭建建说。

  在江西南昌生产运营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远程遥控,为远在九江的共青光伏智慧电站的机器人设置好了光伏设备巡检路线,并同时操控无人机远程巡航,开始了日常的巡检工作。发现故障后,管理人员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传送来的音频、视频以及位置信息,对维检工作进行远程指挥。共青江益场站经理彭国清说:“5G技术和无人机、机器人在电站使用后,工人不用再风里来雨里去巡检了,以前6000亩的电站,人工完成一次巡检至少需要两周时间,现在机器人和无人机一天能巡检两次以上,另外肉眼看不见的设备问题和缺陷,无人机和机器人能更好更快的查出来,科技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说“ 千里眼、顺风耳” 的功能提高的“ 治愈”率,那么后台大数据分析可谓是“保健医生”。在有些生产运营中心,维护检修人员配备了移动终端,可通过GPS定位掌握检修人员的工作位置,追踪工作人员检修中、检修完毕的状态及相关维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中心可对维护、诊断等各类方案、反馈进行处理,实现预测性全周期健康诊断,给予维护人员预测性维护策略建议。此外,管理人员通过智能分析工具的各项参数和报告,做出维修维护业务的排期和协作调度,可提前合理地制定相关设备的备件采购计划,这样以来,在设备健康管理方面,由以往被动性的维护管理提升为主动性的故障预测。至此,防患于未然,已不仅仅是人脑独有的功能。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累计完成36个生产运营中心建设,在建2个,截至2018年底,生产运营中心覆盖区域内已接入新能源电站总装机1724万千瓦,接入率为54%。

  5G+智能化,打破新能源管控的时空界限,智慧让用能更有力。

附件:

Copyright 2001 - 2018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19531号

网站技术服务: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