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大河奔流,梦想不止

来源:黄河公司 作者: 唐婧 张青银 日期:19.09.20

  40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可以让南海之滨的渔村深圳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可以让京城边缘的中关村发展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硅谷”,可以让几代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可以让奥运圣火点燃东方神州。

  40年,对于黄河水电人而言,同样经历了沧桑巨变。40年,筚路蓝缕;40年,风雨兼程;40年,梦想不止;40年,勇往直前。青山遮不住,多少创业者风餐露宿,留下不朽身影;碧水东流去,无数后来人奋勇争先,汇成创新大潮。

  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曾用奔放的笔墨,描绘出黄河气吞万里,奔流不息的壮美。

  1300年前的诗人或许并不知道,被他描述为从天而降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这里同时还是长江、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1976年,一个大时代即将开启的年份,一群头戴安全帽的技术人员,来到了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势险峻的龙羊峡,铁锤敲击崖壁的声响,打破了河谷的宁静。

  1979年,一个“春天的故事”开篇的年份,龙羊峡水利工程实现截流。8年后,第一台发电机组正式发电。

  如今,40年过去了,从空中俯瞰龙羊峡水电站全貌,依旧会被周围凌厉的山势所震撼。这座水电站的最大坝高178米,水库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达128万千瓦,被称为黄河“龙头电站”。就在今年的11月5日9时,龙羊峡水电站自发电以来首次成功蓄水至2600米水位,充分发挥龙羊峡水库的多年调节作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支撑流域及沿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个年代的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和现在没法儿比,但所有人都干得热火朝天,很有干劲,可以说是‘苦并快乐着’,工作很充实。”1982年在水电四局参加工作,参与龙羊峡水电站建设,现任黄河公司海外部经理的邓双明说。

  龙羊峡水电站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40年黄河水电人创业精神的缩影。如今,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开发的龙头企业,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已拥有班多、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等17座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达1083万千瓦。

  “仅在青海省境内,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就达到1395.69万千瓦,是我国西部地区清洁能源的宝库,更是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黄河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小平说。

  大型水电站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也逐步凸显。据了解,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使龙青河段增加了600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的拦沙作用,使黄河的输沙量降低六成以上;梯级水库的联合调节,减少了下游防洪防凌压力。

  此外,为保护黄河上游珍稀鱼类资源,黄河公司还与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合作,增设鱼类增殖站,成功繁育花斑裸鲤等高原珍稀鱼类,有效保护了高原水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水光潋滟晴方好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然而在上游,黄河却以清澈的面目示人,泛舟龙羊峡水电站水库,记者看到,山峦清晰倒映于碧水。就在距这里50多公里处的塔拉滩上,大片光伏发电组件映照着蓝天高远的身影。

  “这是水光互补电站,是我们黄河水电的‘绝活’,不仅获得了青海省和国家电投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还申报了国家专利。”负责管理这座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的黄河公司海南新能源发电部副经理李炬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太阳能年辐射量达5800-8000兆焦/平方米,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荒漠化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理论装机容量可达5.4万千瓦,居全国之首。”黄河公司首席专家庞秀岚说。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国内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光伏产业成为黄河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截至2018年7月,黄河公司已建成光伏电站37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388万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

  众所周知,光伏发电依赖阳光照射,在夜晚、阴天输出电量会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为此黄河公司与科研院所通力合作,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光互补技术,即在阳光充足时更多依靠光伏发电,水电站以蓄水为主;夜间、阴天则加大水力发电的比例,保证电力稳定输送。

  光伏电站不仅输送了大量清洁能源,还改善了周边生态。漫步在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戈壁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太阳能电池板下方,成群的羊正悠闲地吃着牧草。

  “几年前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戈壁滩,一刮风就黄沙漫天。后来建了光伏电站,电池板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这样地上就可以种植牧草了,清洗太阳能板的水刚好可以给草浇水。” 黄河公司海南新能源发电部维护中心副主任宦兴胜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塔拉滩电站,养殖的“光伏羊”已达到上千只,养殖户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上了雪域高原,视察期间,总书记对青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高屋建瓴的部署:“青海日照充足,光照资源富集,同时有大面积戈壁荒滩,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条件。要把光伏发电打造成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也对黄河公司作出了“你们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指示。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黄河公司踏上了科技引领、自主创新的征程。

  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偏低,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2018年8月23日,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司考察两周年之际,黄河公司200兆瓦N型IBC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量产效率超过23%的电池生产线,组件功率达到330W(60片),组件效率20.4%,达到国家技术领跑者组件效率满分要求,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黄河公司集中科研力量,研发成功双面PERC电池生产线,并于2018年7月实现量产,将电池转换效率从18.95%提高到了21.5%。“我们的电池板,连阳光照不到的背面都可以发电了,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90后”研发人员杨若婷说。

  现代科技研发,需要灵感,更需要团队协作。杨若婷所在的黄河公司太阳能电力公司董鹏创新工作室,从2015年底成立至今,共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31项,成为业内知名的科技研发“火车头”。

  “我们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创造’,以思想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核心技术领域做到人无我有,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谢小平说。

  如何让科技成果又好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是科研工作的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对新型光伏设备、材料的性能,大都采取实验室分析评估的方法,测量数据往往与实际运行数据存在出入,影响了对光伏电站运行情况的有效监控。针对上述问题,2016年6月和2018年6月,黄河公司在青海共和建设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一期和二期工程投运,在基地中,国内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生产、设计的26 种组件、21种逆变器、17种支架、30种设计理念、15种新设备、30种新材料以及4种电池的储能技术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同场竞技”,性能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是全球光伏产业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光伏领域的突破,更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突破,保证了中国光伏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引领未来全球清洁能源的潮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说。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沧海桑田。

  如今,守护着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黄河公司,不断提交着一份份绿色的答卷;未来,黄河水电人还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人民期望,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